‘必也射乎者,君子虽于他事无争,其或有争,必也于射礼乎。
所以近代社会科学所讲的几无一不在礼的范围以内,我们读三礼,特别是周礼,更会明白儒家所谓礼是一切文化现象的总称。近代所谓法的精神似过于偏重政刑,未免失之狭隘。
所以无论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,或是从伦理学的观点看,一个人都需要内心和谐。现代人到一国观光,只问政教制度,比起来真是肤浅多了。内不和而外敬,其敬为乡愿。孔子称赞他说:启予者商也。《乐礼》甚至以为礼乐的本原就在此:乐也者施也,礼也者报也。
道理是一贯的,因为诗的用在感,而感便是仁的发动。荀子也说吉凶忧愉之情人所固有,而文礼隆盛则为‘伪(荀子所谓伪即人为)。天只是神、命、化,主要呈现为变。
阳明后学虚玄而荡、情识而肆的流弊皆在于没有用天理的客观性来纠正、范导主观的人心,这便隐含了张载所批评的秦汉以来儒者的知人而不知天之弊。船山承接了程颐把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的思想,又区分出二者的层次性和差异:道一也,在天则为天道,在人则有人道。君子之应天,应天之于人者也。人使得天成为天并使天的存在自身得到澄明、其意义得以彰显。
合一意味着一种包含境界论的价值倾向。同理,人只有把物纳入人之天之中方可知物。
另一方面,人虽为天地之心,但夸大人的作用和心在认知和实践两方面的功能,便隐含着师心自用、认欲为理的理论风险。他所区分出的天之天、人之天、物之天等既新颖别致又意涵丰富。把事物从自在的存在化为自为的存在,充分实现存在者的本性,这也是船山所谓的化天之天为人之天的思想内涵,它预设了人化自然或自然的人化中的人的主体性。若说关系本身是认识的目标,这就已经把关系置于认识论之中了,而关系本可以并首要地处于本体论之中。
人与物都把天纳入自身之中,形成人之天和物之天。惟其异,故必相须以成而有合。人的出现使天获得了全部意义,天人为一生命体,天人关系类似于身心关系。然则感而合者,所以化物之异而适于太和者也。
一、从天人本一到天人合一 早期中国各家思想多有天人合一之意,至张载于《正蒙》中才首次提出此命题:儒者则因明致诚,因诚致明,故天人合一。若夫天之为天者,肆应无极,随时无常,人以为人之天,物以为物之天……故贤智有贤智之天,愚不肖有愚不肖之天……故圣人所用之天,民之天也。
船山注重合而有辨,意在以气学为根基综合重分的理学和重合的心学,进而避免作为理学可能流弊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,反对作为心学可能流弊的相对主义的诡辩术。上述本一与合一的关系揭示、包含了如下原理: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
《乐记》有一段说这道理最透辟: 先王之制礼乐也,……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。看到变动中的和却不止是科学的事,必须有一番体验,或则说,有一股宗教的精神。从伦理学的观点说具有和与序为仁义,从教育学的观点说,礼乐的修养最易使人具有和与序,从政治学的观点说,国的治乱视有无和与序,礼乐是治国的最好工具。其实还不仅此,文艺也始终是条理之事。曾子说: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,这是伦理思想,生则敬养,死则敬享,一部《礼记》大半都谈丧祭典礼,这是宗教仪式。论功用,乐易起同情共鸣,礼易显出等差分际,乐使异者趋于同,礼使同者现其异。
礼乐本是内外相应,但就另一观点说,也可以说是相反相成,其义有三: 第一,乐是情感的流露,意志的表现,用处在发扬宣泄,使人尽量地任生气洋溢。惟别诗于乐,合乐于礼,谓礼乐教主孝,书教主政,与本篇立论精神稍异。
他们早就把社会看成个人的扩充。礼的大用在使异者有别,纷者有序。
儒家常并举礼乐,如单说一项,也常隐含另一项。内仁而外义,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纪律,这是个人的伦理的理想,也是社会的政治的理想。
音乐关系政教如此其大,所以周官乐有专司,孔子要教化鲁,第一件大事是正乐,颜渊问为仁,孔子不说别的,光说乐则韶舞,放郑声。这话初看来像很奇怪,实在含有至理。乐者天地之和也,礼者天地之序也。耶教徒到中国传教,劝人放弃崇拜祖先,他们似误解耶稣的弃父母兄弟妻子去求天国一句话。
张子《西铭》发挥这个意思最精当。《论语》记有子的话:礼之用,和为贵。
豁然贯通,用流行语来说,他们很注重学术思想要有一贯的系统。易融贯礼乐为一体,就其论天下之赜言,是礼,就其论天下之动言,是乐。
普通师徒授受的教育,对象为个人,教化的对象则为全国民众,前者目的在养成有德有学的人,后者目的则在化行俗美,政治修明。孟子有一句很精深的话:始条理者智之事也,终条理者圣之事也,朱子解为知得彻然后行得彻,甚为妥当,其意思与苏格拉底所说知识即德行句名言暗相吻合。
不特情理可以失调,志欲虽趋一致,就是同一心理机构,未到豁然贯通的境界,理与理可以冲突。礼经一再警戒人只顾一端的危险。其实耶教徒之崇拜耶稣,是因为耶稣本是天父爱子,能体贴天父的意思,降世受刑,替天父所造的人类赎原始罪恶,免他们陷于永劫,这就是因为他对于天父的孝敬和对于天父的儿女们的仁慈。所以这两句话说尽宇宙的妙谛。
儒家虽特重德化,却亦不废政刑,因为政刑的功用在维持社会的秩序纪律,与礼本是一致。近代心理学家更明白指出压抑情欲的流弊。
乐主和,礼主敬,内能和而后外能敬。他说制礼义……以养人之欲,理义文理之所以养情。
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就是求对于人类生机损耗最少的组织。礼乐的最大功用,不在个人修养而在教化。